
问:论文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
- 答:论文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如下:
1.参考文献需要顶格书写。开始换行的时候,第二行必须有空格,汉语必须要两个汉字空格。
2. 原则上,要有15条以上判慧的参考文献。英语放在前面,中文放在后面。英语按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,中文用姓氏的音序排列。
3. 一级标题要加粗,其他的标题不要加粗。
4. 外文文献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学,其他都是小写。
5. 如果引用超过4行以上,就需要另起一掘闭答行。
6. 正文和正文的小标题之间不要留空行。段落之间也不要留空行。
写论文的注意事项:
1、注重论文的严谨性、严肃性,尽量不出现“我”这个词,建议用“本文”等词汇代替;同时要少使用感叹号,以陈述句为主要句式。
2、对论文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比例要合理控制,态嫌引用参考文献等内容时,要对该内容进行格式设置,避免在查重时出现文字复制比过高的情况。
3、论文全文结构要严谨、完整,目录、摘要、致谢等内容应按学校要求进行撰写,并按校方要求修改论文的格式。
4、论文所用标点符号要规范,逗号、句号、分号、冒号、引号等符号需要正确使用。
问: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格式
- 答: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格式如下:
1、单一作者:英文格式为“(作者姓氏,发表年份)”,中文格式为“(姓名全名,发表年份)”。
2、两名作者:作者姓氏必须以他们的名字在其发表文章内的顺序来排序李基。若两个作者都在括号内引用,名字中间需加上“&”符号,也可用“and”、“和”进行连接,取决于期刊格式。若在句首引用则使用“and”以及“和”。
3、一篇文献有三名作者及以上,则只列第一位作者,英文用“et al.”指代剩余作者,中文则使用“等”。
4、若采用数字上标式引用,较为简单。多篇文献高腊,用逗号隔开,连续的引用则使用“-”简略。主要注意文中的数字顺序对应文末的文献顺序。
注意事项
不同期刊,不同专业,不同高校的毕业论文对哪念谨格式的要求不尽相同。引用类型主要分为期刊(Journal)、书籍(Book-Chapter)、专利(Patent)、会议(Conference)和毕业论文(Thesis)等。
强烈建议使用文献管理软件,通过选择格式类型自动填充。这样能省去大量繁琐的整理文末文献格式的工作。 - 答: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:
1、参考文献格式为:序号]+著作作者+篇名或书名等+参考文献的类型+著作的“出版仔睁年”或期刊的“年,卷(期)”等+“:页凯激码(或页码范围)”。盯戚袜
2、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(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]):序号]主要责任者.文献题名D].出版地:出版单位.出版年:起止页码(可选)。
3、举例如:11]张筑生.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].北京: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,1983:1-7。
问: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是什么?
- 答:参考文献格式
序号] 期刊作者.题名J].刊名.出版年,卷(期): 起止页码.
序号] 专著作者.书名M].版次(第一版可略).出版地:出版社,出版年∶起止页码.
序号] 论文集作者.题名〔C〕.编者.论文集名.出版地∶出版社,出版年∶起止携宽页码.
序号] 学位论文作者.题名〔D〕.保存地点:保存单丛隐毕位,年份.
序号] 专利所有者.专利文献题名〔P〕.国别:.发布日期.
序号] 标准编号,标准名称〔S〕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.
序号] 报纸作者.题名〔N〕.报纸名,出版日期(版次).
序号] 报告作者.题名〔R〕.报告地:主办单位,年份.
序号] 电子文献作者.题渗芹名〔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〕.文献出处,日期.
文献中的英文名字不可进行缩写
一定要写正确的人名称呼。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书写并不相同。中文的作者一般是“姓+名”;而英文参考文献是采用“姓,名.”的方式。
如果引用的中文文献作者有多个,一般是采用前三位作者署名,第三位作者后面添加等字;英文文献则采用,“姓,名,and名姓”的方式进行书写,除第一位以外,都按照正常顺序写。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注意无意间的空格,尤其是在书写英文的参考文献当中。参考文献要按照论文引用文献顺序依次书写,这样论文的整体比较严谨,也不会混乱。 - 答: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:
1、参考文献格式为:序号]+著作作者+篇名或书名等+参考文献的类型+著作的“出版仔睁年”或期刊的“年,卷(期)”等+“:页凯激码(或页码范围)”。盯戚袜
2、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(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]):序号]主要责任者.文献题名D].出版地:出版单位.出版年:起止页码(可选)。
3、举例如:11]张筑生.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].北京: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,1983:1-7。